
王毅会见索马里外长菲基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会见索马里外长菲基。 王毅说,中索建交65年来,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彼此支持。去年,习近平主席同马哈茂德总统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举行会晤,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会见索马里外长菲基。 王毅说,中索建交65年来,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彼此支持。去年,习近平主席同马哈茂德总统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举行会晤,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
2月25日,驻几内亚比绍使馆临时代办董敏传会见几比红十字会主席维埃拉。 董代办介绍了去年中几比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展,强调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与国际红十字弘扬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高度契合,...
2025年2月22日,中国驻南非使馆在比勒陀利亚市著名的“布尔市场”举办中国“元宵节”主题文化活动,向南非民众宣介中华传统文化。驻南非使馆李志刚公使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展区,内容包括请当地民众品尝中国传统美食元宵、赠送中华文化主题...
当地时间202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约翰内斯堡应约会见安哥拉外长安东尼奥。 王毅表示,中安在反帝反殖斗争中并肩作战,在发展振兴事业中携手前行。事实证明,中安友好合作助力安国家重建和经济恢复,为安哥拉人民带来实实在...
2025年2月21日,驻里昂总领事于江访问上萨瓦省,分别会见上萨瓦省省长勒布雷东、省议会副主席达赫迪、安纳西市市长阿斯托尔格。 于总领事介绍中国经济向好形势、绿色转型成就,强调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表示2...
2月21日,中国驻刚果(金)大使赵斌向第一夫人基金会捐赠缝纫机和榨汁机等物资,并出席交接仪式,以支持基金会工作和刚果(金)妇女事业。第一夫人基金会副协调员马苏莉丝出席活动。 赵斌表示,中国有句古话,“妇女能顶半边天”。刚果(金)妇女勤劳聪慧...
2月14日,刚果(金)外交学院孔子学院与金沙萨大学教学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正式举行。中国驻刚果(金)大使赵斌、金沙萨大学校长卡延贝、刚果(金)外交学院孔子学院副理事长巴恩达、刚果(金)外交学院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复迪、中方院长马新强、金沙萨大学各...
2月21日,中国政府向赞比亚提供紧急粮食援助交接仪式在赞比亚防灾减灾署举行。驻赞比亚使馆王晟公参、靳钧参赞、赞比亚防灾减灾署国家协调员波伦等出席。 王公参表示,向赞比亚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十大伙伴行动”的重要举措。...
2025年4月25日,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薛冰出席津巴布韦驻华使馆举办的庆祝津巴布韦独立45周年暨中津建交45周年招待会并致辞。
薛冰祝贺津巴布韦独立45周年和中津建交45周年并表示,中津是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津关系持续深入发展。中方愿与津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津巴布韦驻华大使绍尼瓦高度评价两国关系,表示津方诚挚感谢中方在津争取独立和发展中给予的宝贵支持,愿同中方继续加强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推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来源:外交部)
今年是中国与津巴布韦建交45周年。45年来,在两国元首共同引领下,双方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合作成果显著,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的典范。
理念相近、互信坚实,是中津关系的最大优势。中津两国传统友谊深厚。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就为津巴布韦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正义斗争伸出援手。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在南京接受军事训练的经历,是中津并肩战斗的历史见证。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独立当天,中津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风雨同舟,政治互信历久弥坚。2008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反对关于制裁津巴布韦的决议草案,首次为非洲国家行使否决权。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指出中国和津巴布韦是真正的全天候朋友。2018年,习近平主席与姆南加古瓦总统共同将中津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关系好上加好。2024年,姆南加古瓦总统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一致决定构建以政治、经贸、安全、人文、国际协作为支柱的“五星铁杆”合作架构,携手构建高水平中津命运共同体。双方始终彼此信赖、相互支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中津务实合作绽放活力,绘就共同发展的画卷。两国深入对接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实现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中国参与建设的津巴布韦新议会大厦成为当地新地标,国家药品仓库项目大大提高当地医疗保障能力,万吉火电站扩容、网壹国家移动宽带三期项目顺利实施,穆加贝国际机场旧貌换新颜,有力助推津巴布韦经济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津巴布韦主要外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创历史新高。在矿业、农业、运输、信息通信等领域,中津合作日益深化,为津巴布韦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造血赋能。过去10年间,中资企业为津巴布韦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为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津人文交流精彩纷呈,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累计吸引超过1.6万名学生,中文日益成为津巴布韦青少年外语学习热门之选。自1985年起,中国先后派遣22批次援津医疗队,200多名中国医生用精湛的医术累计救治9.3万名患者。中国眼科专家在津巴布韦实施“光明行”项目,让1400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在教育、人力资源培训、旅游等领域,中津交流不断走深走实。2018年以来,约3200名津巴布韦学子赴华求学,2000余名津巴布韦各界人士在华参加短期培训,数万名游客赴华观光。两国文化艺术团组多次互访交流,2024年,中津石雕艺术展在北京亮相,津巴布韦传统石雕佳作赢得赞誉。
中津两国是历经考验、情同手足的真朋友,是坚定捍卫全球南方共同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好伙伴,更是迈向现代化和繁荣发展的同行者。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津双方将坚定相互支持、拓展互利合作,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高水平中津命运共同体建设再上新台阶,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篇章。(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周鼎,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
几内亚比绍社会通讯部部长弗洛伦蒂诺·费尔南多·迪亚斯4月24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几比高度重视发展对外媒体合作,尤其欢迎与中国在信息传播领域深化交流,希望借此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
迪亚斯表示,几比在国际传播中面临渠道有限、语境单一等挑战,而且长期依赖西方媒体信息源使得国家在对外认知和表达方面受到制约。与中国媒体加强合作,不仅有助于丰富几比的信息来源,也有利于找到更加平衡、客观的观察世界的视角。“我们需要不同声音,尤其来自全球南方的视角,以展现多元的现实。”
在迪亚斯看来,媒体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工具。通过合作,可以推动民心相通,增强彼此信任,从而为更多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迪亚斯说,几比鼓励本国媒体与中国同行开展节目共制、记者互访等务实合作。
他表示,几比新闻从业者积极赴华参加短期培训和媒体交流活动,接触了数字媒体传播等新理念,也收获了实用技能。“这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
他表示,几比将继续为推动对华媒体合作创造条件,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机制,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和技术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
“我们希望世界能听到几比的声音,也欢迎中国媒体讲述我们的故事。”迪亚斯说,“我相信,我们可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平等、真实的国际信息环境。”(来源:新华网)
2023年5月23日,在肯尼亚内罗毕,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机辆部的火车驾驶员蒋立平(右)与学员霍勒斯从一辆印有“连接国家 走向繁荣”标语的蒙内铁路机车旁走过。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肯尼亚国家工商会干事基塞卡·西米恩近日密切关注着肯尼亚总统鲁托访华的新闻,期待访华成果为肯中关系发展和务实合作带来更多好消息。
4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同鲁托总统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双边关系定位提升至新时代中肯命运共同体。
“这是好消息!”西米恩告诉记者,他非常认同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中肯要“做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和真朋友”,相信站在新的起点上,肯中合作将在基础设施、工业化、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持续拓展,为非中命运共同体建设树立典范。
授人以渔,助力人才培养
撰写安全报告、审核技术文件、深入车间巡视检查……莉内特·万布维·基霍罗忙碌的身影穿梭于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蒙内铁路的轨道与设备之间。27岁的基霍罗曾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回到肯尼亚后,担任铁路安全工程师。
2025年1月23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蒙内铁路车间,维保人员在一辆印有“连接国家 走向繁荣”标语的蒙内铁路机车前检修配件。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2024年1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基霍罗是校友代表之一。“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勉励我们‘学好专业知识,赓续传统友谊,投身两国合作’,我们一直铭记于心。”她说,“对两国关系提质升级,我感到十分高兴。‘新时代中肯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国家间的合作愿景,更体现在民心相通、青年交流和文化互动等方方面面。”
24日发布的中肯联合声明写道,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工业、农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合作。
当下,如基霍罗一样从中非人文教育合作中受益的青年越来越多。从蒙内铁路、斯瓦克大坝到内罗毕快速路、加里萨光伏电站,中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肯尼亚民众带来更便捷的生活,还提供了学习新知、掌握技能的机会。
2025年4月7日,工作人员在位于肯尼亚纳库鲁郡的肯尼亚地热电站项目现场施工作业。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肯尼亚工程师詹姆斯·恩敦古参与了中企对奥尔卡里亚一期地热电站的升级改造项目。这座1981年投入运营的电站是非洲第一座地热电站。管道锈蚀和技术过时一度使这座电站陷入“亚健康”状态。恩敦古说,中国企业通过优化汽轮机结构和地热井布局,重新激活了这片地热田的潜力。“这是一场‘技术革命’,中国团队不仅升级了设备,还大量雇用本地员工并开展培训,为肯尼亚培养了技术骨干。”
2025年4月7日,工作人员在位于肯尼亚纳库鲁郡的肯尼亚地热电站项目现场施工作业。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肯尼亚中国经济贸易协会去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3年间,中企在肯尼亚雇用6万余名本地员工,本地化率超过90%。这不仅促进了当地就业,也在重塑着产业技术生态。
科技惠农,推动摆脱贫困
“今年我们第一次用中国教授教的嫁接方法种西红柿,没想到长势这么好。”在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村民麦克米伦·加蒂里姆·吉托难掩喜悦。当地西红柿种植长期以来深受青枯病困扰,吉托希望这次新种的西红柿能获得丰收。
如今,吉托家的老仓库现已被改造成一间简易的放映室,门口挂着“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户”牌匾,许多当地农户经常来这里观看讲解农业技术的教学视频。
2024年9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鲁托总统时,提出两国要加强减贫惠农领域合作。中非“十大伙伴行动”中的“兴农惠民伙伴行动”就包括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样的规划正在给非洲农业发展与减贫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鲁托总统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成功让几亿人脱贫,其经验对仍面临贫困严峻挑战的非洲极具借鉴意义,希望借助中国经验推动肯尼亚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
看着清澈河水缓缓流入新挖的田垄,69岁的肯尼亚农民彼得·奥尼扬戈期待着丰收。中国企业在恩佐亚河下游修建的灌渠大幅提升当地灌溉能力。这是肯尼亚目前最大的灌溉设施,4月完成主体建设后正式通水。今年1月,鲁托总统考察这一灌溉工程时表示,农民利用新基础设施来提高粮食产量,将有助于缓解肯尼亚的粮食短缺状况,也将对该国“自下而上经济转型”作出重大贡献。
跨越山海,拉紧经贸纽带
在4月雨水的滋润下,肯尼亚西部连绵起伏的茶园焕发着勃勃生机。在肯尼亚核心茶产区,中企承建的C22公路不远处,多家茶叶加工厂正在加紧生产。
这是2025年4月5日在肯尼亚凯里乔拍摄的穿越茶田的C22公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段土路,每逢雨季便格外泥泞。货车司机约翰·穆兰比回忆:“车轮常常陷在泥里,搞不好装茶叶的箱子还会进水,眼看着茶农们的心血白白浪费。”土路后来在中企建设下升级为沥青道路,穆兰比每天能多运几趟茶叶,收入多了好几倍,“再也不用担心茶叶烂在路上了”。
2025年4月5日,农民在肯尼亚凯里乔C22公路旁的茶田采茶。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这条公路附近的基普凯贝茶厂总经理西拉斯·恩吉布瓦卡莱说,自公路开通以来,茶叶运输损耗已从先前的约四分之一几乎降为零,这条以前常被雨季阻断的道路已成通途。
2025年4月4日,工人在肯尼亚凯里乔的基普凯贝茶厂内搬运茶叶。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眼下,中肯两国公路、铁路、港口等诸多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让肯各地茶叶、咖啡、鲜花、牛油果等货物打破物流运输瓶颈,源源不断运往全球市场。
这是2024年8月15日在肯尼亚蒙巴萨拍摄的油码头和蒙巴萨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万里之遥的中国长沙高桥大市场内,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人流如织。这个博览会由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设立。近年来专注于中非商贸的黄梓楠告诉记者,她的公司不久前进口了一批肯尼亚牛油果,正与一家本土茶饮品牌商谈合作,计划将这些高品质的牛油果作为这家企业的固定用料。她过去的主营业务是肯尼亚鲜花,将来要把目光投向更多“非洲好物”。
“非洲产品在国内的知名度、认可度越来越高。我希望自己搭建的不仅是商品流通的桥梁,更是跨越山海的文化、情谊纽带。”黄梓楠说,她计划借一颗牛油果、一支鲜花,向更多人推介非洲,讲述中国与肯尼亚、与非洲合作共赢的故事。
在元首外交战略引领下,中国正在同肯尼亚等非洲伙伴共同书写更多双向奔赴、联合自强的新时代故事。(来源:新华网)
4月25日,驻南非大使吴鹏会见南非外交部长拉莫拉。
吴大使表示,当前世界局势变乱交织,中方愿同南方加强双边各层级交往和贸易、投资、卫生等领域务实合作,积极支持南非履职二十国集团主席国,共同推动中南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拉莫拉外长积极评价两国关系进展,表示南方愿继续同中方拓展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加强多边沟通协作,更好惠及两国民众。(来源:驻南非使馆)
4月24日,驻布隆迪大使赵江平会见布外交与发展合作部长欣吉罗,就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布务实合作交换意见。
赵大使表示,2025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中方将继续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布方就全面落实论坛成果后续紧密对接,共同应对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新发展。
欣吉罗外长表示,布方对两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取得的合作成果表示满意,充分体现了布中关系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布方愿同中方加强团结协作,实现共同发展,携手维护国际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来源:驻布隆迪使馆)
近日,驻科摩罗大使郭志军会见科代外长、电信部长乌姆里,就双边各领域合作和国际形势等交换意见。科电信部秘书长阿卜杜拉图夫、使馆孟玉红参赞等参加。
郭大使表示,中科两国正在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密切经贸往来,加强通信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才培训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因素。
乌姆里部长赞赏中方在通信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科大力支持并表示,中国是科摩罗的重要合作伙伴,科方愿与中方加强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来源:驻科摩罗使馆)
4月25日,驻几内亚比绍大使杨仁火出席中几比媒体对话会暨新华社比绍分社揭牌仪式。几比外交部长佩雷拉、新闻部长迪亚斯,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应强,几比主流媒体代表等出席活动。
杨仁火大使祝贺新华社比绍分社成立,强调此举是落实中几比元首有关加强新闻领域合作共识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中几比人文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助于深化中几比战略伙伴关系。杨大使并就美国加征“对等关税”措施阐明中方立场,希望两国媒体客观公正报道,正确引导国际舆论。
迪亚斯部长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几比新闻事业的支持,表示新华社比绍分社的成立有利于加强两国新闻领域合作。
杨仁火大使和迪亚斯部长还共同见证了新华社比绍分社揭牌和两国媒体签署合作协议。(来源:驻几内亚比绍使馆)
4月24日,驻多哥使馆与洛美大学等机构共同举办万隆会议70周年纪念研讨会。驻多哥大使巢卫东、多高等教育部长纳查巴、洛美大学校长波达尔出席并发言。来自中国、多哥、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学者参加。
巢卫东大使表示,70年前召开的万隆会议是全球南方国家追求公平正义的历史丰碑。70年后,面对百年变局,中国愿同包括多哥在内的世界各国继承弘扬万隆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各国人民。
纳查巴部长和波达尔校长表示,万隆会议开启了亚非团结协助、共谋发展的历史新篇,多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完美诠释,多方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期待双边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来源:驻多哥使馆)
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任驻塞内加尔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李志刚抵塞履新,塞外交部礼宾司参赞拉乌尔·迪安迪、驻塞使馆主要官员赴机场迎接。
(来源:驻塞内加尔使馆)
首届西非论坛4月23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办,会议主题为“加强中非智库合作,携手推进中非现代化”。来自中国和非洲的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外交使节、媒体记者等出席活动。
当地时间4月23日,首届西非论坛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办,高翔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王宙/摄
开幕式前,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塞内加尔国家行政学院签署了关于共同筹建中非研究中心的联合声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智库在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西非论坛旨在更好汇聚中非学术资源,为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此次签署关于共同筹建中非研究中心的联合声明,对推进两国学术交流、智库对话、促进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临时代办李艳表示,西非地区作为非洲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期待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推动中非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中非现代化宏伟目标、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塞内加尔总理办公室主任盖耶代表塞内加尔总理松科对首届西非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西非国家与中国合作正迎来重要机遇。塞内加尔政府正致力于推进系统变革,强化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学习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塞方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强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联合研究,为西非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塞内加尔国家行政学院院长法勒表示,签署关于共同筹建中非研究中心的联合声明标志着非中智库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国始终尊重非洲各国主权,支持非洲国家发展需求及文化进步,非中携手不仅可以促进各自发展,更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延续非中在文化与历史维度的深厚渊源。面向未来,我们期待同中方加强技术交流、人文互动等全方位合作,通过巩固南南合作机制,深化互信基础,推动非中关系持续迈向新高度。
本届西非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和塞内加尔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大会设“中国与西非携手推进现代化”“三大全球倡议与西非发展”两个分论坛。(来源:新华网)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前往喀麦隆经济首都杜阿拉与该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库马·恩敦贝三世进行了一场关于非洲独立和发展的对话。
3月17日,在喀麦隆杜阿拉,喀麦隆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库马·恩敦贝三世展示有关喀麦隆历史的档案文件。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恩敦贝三世出生于杜阿拉市博纳贝里区的一个王室家族。15岁时,他便前往德国深造,后曾在法国、德国和喀麦隆的大学任教。如今,78岁的他仍笔耕不辍,已经出版80多本著作。
在恩敦贝三世创建的非洲未来协会办公室里,他首先向记者展示了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时他写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件,信中写道:“中国人民兄弟,你们的胜利将载入史册……”
“在那个时代,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我们非常支持中国。”他说。
3月17日,在喀麦隆杜阿拉,喀麦隆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库马·恩敦贝三世展示有关喀麦隆历史的档案文件。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如今,中国式现代化也为非洲国家各自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恩敦贝三世补充道:“中国今日之所以成为世界大国,是因为其努力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探寻自己的治理模式,这也是非洲国家需要借鉴的。”
“非洲必须独立和自强,”在回忆童年时,恩敦贝三世的情绪有些激动。他说,他的祖父洛克·普里索是喀麦隆最早抵抗殖民统治的传统领袖之一,曾遭到殖民者的残暴镇压,家族的历史是他创作的精神源泉之一。
3月17日,在喀麦隆杜阿拉,喀麦隆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库马·恩敦贝三世介绍喀麦隆传统艺术品。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非洲的历史深深刻有殖民烙印。“欧洲殖民者不仅带着武器来瓜分非洲,他们还千方百计地摧毁我们的精神世界。”他说,从奴隶制到殖民主义,再到时至今日仍未结束的“新殖民主义”,这些束缚非洲发展繁荣的枷锁,不仅摧毁非洲经济,更是对人性的深层摧毁。
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恩敦贝三世用自己的一生和手中的笔揭露殖民者的罪行,并展示非洲大陆璀璨的文化与历史。
恩敦贝三世说,非洲是人类的摇篮,“但在学校,我们所学到的内容多是‘非洲落后’,甚至有‘劣等’之类的说法,令人感到疑惑”。
3月17日,在喀麦隆杜阿拉,喀麦隆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库马·恩敦贝三世介绍他的作品。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他说,正是这份疑惑催生了他对非洲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数十年间,他出版的著作涵盖非洲的遗产、独立斗争、发展、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他还在1986年创建了非洲未来协会,致力于非洲文艺复兴、本土发展、国际合作与持久和平。
恩敦贝三世还努力推动文物返还。他告诉记者,欧洲民族学博物馆的文物,很多是从非洲掠夺而来的,“德国就有4万件文物来自喀麦隆”。“这些文物都是我们祖先在艺术与精神领域创造的成果,必须回到故土。”
在谈到非洲未来发展时,恩敦贝三世强调,拥有近15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必须走向团结、自主和集体繁荣。西方式的发展路径并未给非洲国家带来繁荣,而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值得特别关注与借鉴。(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