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守护,爱心同行——第26批中国援加蓬医疗队走进安贡杰儿童福利院
2月22日上午,第26批中国援加蓬医疗队利伯维尔分队走进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安贡杰儿童福利院(CAPEDS),开展”健康守护,爱心同行”主题活动,为福利院儿童进行抗疟宣教、义诊帮扶、物资捐赠。此次活动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
2月22日上午,第26批中国援加蓬医疗队利伯维尔分队走进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安贡杰儿童福利院(CAPEDS),开展”健康守护,爱心同行”主题活动,为福利院儿童进行抗疟宣教、义诊帮扶、物资捐赠。此次活动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
2月24日,周平大使会见加蓬新任职业教育部长托南戈耶,双方就加强两国职教领域合作深入交流。 周祝贺托履新,表示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中加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丰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中方愿秉持...
2025年2月24日,驻安哥拉大使张斌拜会安人民解放运动副主席齐奥萨。 齐奥萨表示,安人运与中国共产党传统友谊深厚,安哥拉与中国是国家建设发展道路上的亲密伙伴,安方珍视同中国共产党的友好情谊,愿同中共密切人员往来,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
2月24日,徐迎真大使会见圣普新任劳动、团结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多斯拉莫斯,劳动部长办公室主任费雷拉以及使馆郑希参赞在座。 徐大使祝贺多斯拉莫斯部长履新,表示中方重视圣普社会民生发展,愿同圣普方密切合作,为两国民众来带更多福祉。 多斯拉莫斯感谢...
2月24日,徐迎真大使会见圣普新任司法、议会事务和女性权利部部长克拉维德,司法部长办公室主任阿马罗以及使馆郑希参赞在座。 徐大使祝贺克拉维德部长履新,表示中方愿与圣普方加强司法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克拉维德感谢中...
2月24日,季平大使与马达加斯加公共卫生部长兰德里亚马南塔尼在马外交部签署了关于中国援马医疗队合作的换文,马外交部长拉萨塔出席并讲话。季大使表示,今年是中国向马派遣医疗队50周年。50年来,中方始终秉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
2月21日,陈明健大使在官邸会见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非地区代表米塔尔,双方就打击毒品和犯罪等问题交换意见。 陈大使向米介绍中坦友好历史渊源及中方打击毒品犯罪、跨境犯罪、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效,表示中方愿同联合国毒品和...
2025年2月23日,胡斌大使出席庆祝中吉友好暨甘肃艺术团访吉演出。吉总理卡米勒、青年与文化部长希波,吉各界友人,在吉中方机构及华侨代表等约600人观看演出。 胡大使表示,甘肃艺术团演出是对中吉文化互鉴和友谊深化的新贡献,也是同吉方共同庆祝...
杨华德(左)在田间向当地种植户讲解水稻种植技术。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晨曦微露,清风徐徐,稻穗低垂摇曳。丰收季节的到来,给布隆迪布琼布拉农村省鲁卡拉姆垦区杂交水稻减贫示范村的村民带来无尽喜悦。
“看看这些沉甸甸的稻穗,马上就能收割了。”见到30岁的福斯坦·恩达耶辛加时,他正在自家稻田里查看水稻长势。恩达耶辛加向记者介绍:“今年,我种了2公顷杂交水稻,保守估计每公顷能产10吨稻谷,这在中国专家来之前简直不敢想象。”3年前,恩达耶辛加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如今他不仅盖起了新房,还饲养了不少家畜。“在中国专家帮助下,越来越多农民正在成为种植能手。”恩达耶辛加说。
布隆迪村庄的丰收画卷,离不开中国专家的不懈努力。自2009年8月起,中国实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已派出6批农业专家组,在布隆迪田间地头推广优质水稻品种,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理念,助力当地粮食生产提质增产。
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告诉记者,专家组已在15个水稻主产区建立76个示范村,成功选育7个适合当地的稻种,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800公顷,实现年均增产2.85万吨、增收1425万美元。“在一批批中国专家组的接力帮助下,布隆迪水稻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许多农户的生活因此得到显著改善。”
沿着蜿蜒的公路,记者来到鲁塔纳省布吉加村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阿那克莱特拿出一张地图,向记者介绍这里的杂交水稻示范田。
“目前75公顷示范田试种成功,村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好的品种加上先进技术,水稻实现更高产量。村民们也建起了新房、送孩子上更好的学校。”阿那克莱特边说边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合作社可种植面积达280公顷,明年我们要让金色稻浪铺满这片土地。”
据介绍,2023年,专家组在鲁塔纳省一共试种145公顷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由原来的不足3吨增长到9吨以上。目前,鲁塔纳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900公顷,每公顷稻田的产量最高突破了12吨。鲁塔纳省成为布隆迪的又一粮仓。
布吉加村村民戈迪安告诉记者,在中国专家来之前,家里水稻田每公顷产量才2.5吨到3吨;种植杂交水稻后,每公顷产量达到10吨以上。“我们的收入大大增加,中国专家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
据介绍,自2020年起,中国专家组在布隆迪布班扎省林格四村创新采用以“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该基金可以协助农户及时准备下一季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这一生产模式已带动该村134户1072人全部脱贫,之后又在布隆迪56个减贫示范村成功推广。布隆迪政府将“依靠援布农业组水稻高产技术助布减贫”列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
“中国专家的到来,为布隆迪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布隆迪农业与牧业部部长普罗斯珀·多迪科说,中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不仅显著提高了布隆迪的水稻产量,还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增强了布隆迪农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农业专家在布隆迪布琼布拉农村省操作无人机设备以监测农田。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近年来,不少非洲国家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持续加快,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这片大陆的农业生态。从田间地头的生产环节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卫星遥感、物联网、电商平台等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更科学的种植方式、更畅通的销售渠道,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非在农业数字化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以务实的技术支持和项目落地,为非洲农业现代化添砖加瓦。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革新升级
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咖啡种植园里,一架挂载多光谱镜头的无人机正缓缓掠过。每周两次,它会将拍摄的作物叶片颜色、土壤墒情等数据传输至中央决策平台,生成精准的施肥、灌溉方案。“过去凭经验判断哪块地该浇水,现在数据说了算。”种植园负责人阿比内特指着屏幕上的热力图介绍,数字化管理让咖啡亩产提升近两成,病虫害发生率下降三成。当前,埃塞俄比亚正积极推进国家农业转型计划,已在咖啡、高粱等优势产业推广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等技术,覆盖农田超100万公顷。
在尼日尔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干旱曾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如今,手机应用程序“精准农灌”平台为这片土地带来转机。埋在田间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结合气象卫星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系统会自动向农户手机推送灌溉建议。“以前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现在根据数据分析进行科学灌溉,用水量减少了,产量反而提高了。”农民图雷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灌溉计划表,上面详细标注着每次浇水的时间和水量。这种“用数据节水”的模式,已推广至20多个村庄,惠及3万多农户。
数字技术带来的变革,正在非洲农业领域各个环节显现。在科特迪瓦北部的科霍戈市,初创企业“非洲味道”打造的“农产品+加工+品牌”一体化平台,通过全流程数字追踪系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企业负责人法蒂玛·巴表示,“我们不再只是可可出口国,我们要做非洲的巧克力品牌。”布基纳法索推广的“智慧农场”系统也初见成效,系统整合播种计划、劳力调度、产品销售等功能,农户通过手机即可管理整个耕作周期。在摩洛哥,手机应用程序“农业技术融资”开发农户信用评级系统,让农民可以在线申请农业贷款,资金到账快、利率低。项目负责人塔里克强调“数字金融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若非洲广泛应用农业数据平台、遥感技术等数字工具,未来10年粮食产量有望提升40%以上,将显著缓解非洲粮食不安全问题。
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肯尼亚内罗毕郊外,一大早,50岁的农户琳达在手机上轻点几下,Twiga Foods平台的订单系统立刻显示:有26家城市零售商预订了她种植的西红柿。“以前菜熟了要等中间商来收,价格被压得很低;现在直接对接市场,收入涨了三成。”琳达边打包蔬菜边说。这个成立于2014年的数字平台,为上千名农民与城市零售商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实现了实时需求匹配、统一冷链配送。
在非洲,农产品流通不畅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顽疾。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非洲每年因仓储不足、运输低效等问题损失30%—50%的农作物,相当于数千万农户生活的用量。而数字技术的介入,正在打破这一困局。卢旺达的e—Soko电子交易平台上,农民每天可查询80多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匹配供需。该国农民协会主席告诉记者,自平台推广以来,当地咖啡豆收购价平均提高15%。
尼日利亚的FarmCrowdy平台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让农户与投资者、分销商精准对接。“我们在卡诺州的玉米种植基地,通过平台提前锁定收购商,播种前就签订保价协议。”平台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已帮助5万多农户规避市场风险。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FarmFresh冷链企业的运输车上,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数据同步至云端管理系统。“以前靠师傅凭手感调温度,现在系统自动预警,损耗率从20%降到了5%。”公司经理莫伊塞斯一边展示手机上的温控曲线,一边对记者说。
从东非的田间市集到南非的冷链仓库,数字技术正以看得见的变化重塑非洲农产品流通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非洲区域代表阿贝贝·海尔—加布里埃尔表示,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和销售效率,更在农民与市场间建立起更加公平透明的平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非合作成果惠及当地民众
走进坦桑尼亚姆万扎省的玉米田,农民恩德沙乌正在浇水。“我从新闻里听说,未来土壤水分和病虫害预警等数据,都可以直接推送到农民的手机里。过去,我们种地看天凭感觉,将来要靠科技、凭数据说话。”恩德沙乌的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
今年5月,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签署协议,将合作实施“利用卫星数字解决方案促进坦桑尼亚气候适应型农业”项目。该项目系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下双方合作首个项目,旨在通过可获取、可负担、可操作的卫星信息与通信技术,提升坦桑尼亚农业生产力与气候适应能力。该项目将直接惠及5000名小农户,间接覆盖坦桑尼亚全国多达100万的农户。
近年来,中国以务实合作助力非洲农业数字化转型,成果遍布多个领域。在技术落地层面,华为与非洲多国合作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在赞比亚的棉花种植区部署物联网设备,实现从播种到采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能力建设方面,中国在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等国建设智慧农业示范中心,培训了2000多名当地农技人员,帮助他们掌握无人机操作、数据分析等技能。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积极助力非洲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智慧农业示范中心、推广卫星遥感和数字气象服务,推动精准灌溉、病虫害监测和灾害预警,帮助非洲农户提高产量,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莫西看来,从跨境电商平台带动越来越多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到“数字创新工程”推动双方电商合作落地结果,中国不断用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发展,让合作成果真正惠及非洲人民。(来源:《人民日报》)
7月30日,驻吉布提大使胡斌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开营八周年招待会并致辞,国防武官华晓大校陪同。
胡大使向保障基地全体官兵致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作为中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吉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保障基地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两国两军关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中方愿同吉方继续推进包括安全在内的各领域合作,相信保障基地将为中吉友好和地区和平稳定贡献新的力量。
吉军警政官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外军代表和在吉中资机构代表等出席,保障基地司令员李朝辉并致辞。招待会现场气氛友好热烈。(来源:驻吉布提使馆)
主播在直播间内介绍非洲商品。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卢旺达—湖南辣椒产业示范项目启动以来,正逐步发挥“头雁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国家辣椒种植,推动区域农业升级。图为在湖南省长沙市一家便利店,顾客挑选卢旺达辣椒酱产品。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摄
观众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了解非洲产品。林道辉摄(人民视觉)
南非葡萄酒,尼日利亚可可豆,阿尔及利亚橄榄油……这些来自非洲的商品,正以更低的成本跨越重洋,走近中国消费者。
2024年12月1日起,中国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近日,中方宣布将零关税扩围至53个非洲建交国。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将推动中非合作向更深层次产业合作迈进,共创更高的附加值。
覆盖国家范围更广
——通过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
工作日的一个午后,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咖啡馆里,几名顾客正悠然地享用着咖啡。吧台上,摆着几个盛着咖啡豆的玻璃罐,凑近一闻,香气扑鼻。
“我们的豆子大多来自卢旺达,起初是我去旅游时无意淘来的。”店主张雪说,卢旺达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这些在特殊气候和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咖啡豆,颗粒饱满,带有鲜明的果香、花香,有的还伴有焦糖、巧克力的甜香。“以前,进口咖啡豆的客户群体比较小,大家虽然愿意尝试,但价格相对高。这几年,中国和非洲合作越来越密切,商品关税不断调整,降低了产品成本的同时也让更多咖啡爱好者尝到来自卢旺达的豆子,当地种植户的收入也明显增加了。”
变化不仅发生在这一罐罐咖啡豆中。近几年,国内不少城市的超市货架上,摆上了更多种类的非洲产品:卢旺达的辣椒酱,塞内加尔的金枪鱼,肯尼亚的牛油果,贝宁的菠萝……这都是中国对非关税调整的显著成果。
近年来,中国持续面向非洲国家扩大市场开放水平,推动非洲优质产品对华出口。2024年12月1日起,中国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
“零关税政策大幅降低了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为非洲出口规模扩大、品类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进杰告诉本报记者。去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956亿美元,连续第4年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零关税政策自启动至今年3月,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达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仅看咖啡这一品类,今年一季度,中国自非洲咖啡进口同比增长就达到了70.4%,可可豆进口同比增长56.8%。
近日,中方正式宣布,扩围零关税政策覆盖面。中方愿通过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
“零关税范围拓宽至53个非洲国家,就是要进一步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中国出口,增强经贸合作能力,为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创造制度化保障。”王进杰说,这些税目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非洲出口中国的石油及矿产,如铜矿、铝土矿;农林产品,如咖啡、可可、棉花、水果和坚果;初级加工品,如橡胶、木材板材;化工品,如肥料、橡胶制品,以及其他消费和工业商品。“这些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时,将在所有类别享受完全免税待遇。”
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深化
——向非洲国家提供市场准入机遇,有望为不同资源禀赋国家提供差异化发展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零关税政策范围扩展至53个非洲建交国,标志着中非经贸合作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深化。
“这一‘扩员’举措,打破了以往针对特定国家或产品有限开放的模式,更好实现对非洲伙伴的平等互惠。”王进杰告诉记者,传统的自贸框架通常依赖互惠谈判和分门别类的豁免清单,总体有利于合作伙伴,但也较难同时满足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中国零关税政策扩围,以单边扩大开放的方式,为所有非洲伙伴提供同等的市场准入待遇,并配套简化海关手续、优化通关流程等便利化举措。这种制度创新有效回应了非洲国家关于平等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期待。”
今年,“非洲输华食品准入预评估制度”获海关总署备案,在湖南自贸试验区施行。这项举措,针对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有进口意向、但未获中国准入的非洲国家食品提前进行风险评估。这有望进一步缩减非洲农食产品进入中国时间,畅通其“绿色通道”。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湖南还在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坦桑尼亚等12个非洲国家的节点城市和港口布局相关基础设施,以源头直采的方式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
“我们将积极服务湖南自贸试验区企业进口需求,推动湖南打造非洲进口咖啡、坚果、肉类等非资源型产品产业链。”长沙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
利好远不止农食产品范畴。非洲各国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方面各有不同。比如,肯尼亚是非洲重要的鲜花出口国,其玫瑰等花卉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坦桑尼亚的腰果、剑麻等农产品产量可观;南非作为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体系相对完善,矿业、农业等发展相对成熟……零关税政策扩围,或将对非洲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差异化影响。
“零关税政策落地后,将在更大范围内增加非洲对中国的矿产、能源和农产品出口。”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张传红分析,无论是资源型、农业型还是工业基础较薄弱的非洲国家,都可以利用零关税政策提升对华出口,进一步发展自身产业链价值链,促进当地经济加快发展。“尤其在一些非洲的能源大国,如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等,都制定了能源商业化战略。随着零关税政策实施,这些国家将获得更多出口收益,为其经济多元化和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多机遇
——鼓励更多非洲商品输入中国,吸引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投资、推动产业链合作
如今,中国还在积极促进非洲当地价值链延展建设,更好赋能非洲发展。
“我们做的是家族生意。早些年,我父亲管理公司时主要在坦桑尼亚国内做小生意,我接手的这些年,出口的单子慢慢多了起来。现在中国是坦桑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我们在上海、北京、广州都有客户。”吉腾·瓦伊萨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一家水产品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接手家里的生意后自己顺应市场需求,新开了一家加工厂。从原先仅售卖鱼类产品,到现在生产各类加工食品,其中不少商品卖到中国去。如今,公司生意蒸蒸日上,还带动解决了当地不少人的就业。
这样的故事,正在非洲大陆上频繁上演。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介绍,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洲各类经贸园区的建设和投资,推动中非产业链合作,为当地税收、就业、出口创汇作出重要贡献。在埃及,中国企业建设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形成纺织、玻璃、建材、家电等产业集群,成为助力非洲工业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坦桑尼亚,中国企业建设的东非商贸物流产业园,已吸引430多家中小企业入驻,待全面投入运营后,预计将为当地创造超过2万个就业岗位。在赞比亚,中国企业建设的赞中经贸合作区正在打造铜矿开采、冶炼、加工全产业链,助力非洲提升矿产品附加值。
“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原则,推动与非洲国家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工作。”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方将充分考虑非洲国家实际情况和具体诉求,以灵活务实方式就更便利的贸易、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更有韧性的供应链、更现代的发展领域等模块开展磋商,尽早达成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符合双方利益诉求的协定,最终实现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多机遇。
“推出对非零关税政策,鼓励更多非洲商品输入中国,同样会促进中国产业跃升。”王进杰认为。比如,埃塞俄比亚咖啡豆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价格竞争压力,倒逼云南咖啡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良工艺,精品率、深加工率不断提升。尼日利亚腰果出口中国的同时,中方企业也在该国投资建设自动化去壳厂,降低了当地加工成本并创造就业机会,也带动了中国食品机械出口增长。“在合作与竞争中,中非已然孕育了更高层次的互补融合”。
在王进杰看来,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非洲设立加工基地、采购中心,推进投资与贸易布局联动。同时,积极参与非洲国家建设出口型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强化港口、园区与数字贸易枢纽的建设。这既能增强中国资本的全球配置能力,也有助于非洲国家吸引更多附加值产业进入本地,形成稳定就业与税收来源,从商品出口升级为产业协作。面向非洲国家,中国企业还可通过技能培训合作、高校联合学位项目、研究人员交流机制等方式,培养一批“懂中非、懂技术、懂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在全球贸易升级新格局中实现南南人才合作的制度嵌入。(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看!‘冰墩墩’!”来自南非莫帕尼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穆卡瓦殊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虽然还不完美,但它是我用数控机床实训课学到的技能设计制作的,是独一无二的。”近日,穆卡瓦殊和其他十几名学员在南非英德拉技术测试中心度过了充实的一周。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在数控机床实训课上完成了从三维建模到工件加工的全流程学习和操作。
穆卡瓦殊制作的“冰墩墩”通体银白,形象生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她说,作品背后是编程、建模、数据及机械校准、机床操控等一系列工序。“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我们特别需要的,我要把学到的技能带给我的学生们。”穆卡瓦殊表示。
穆卡瓦殊参加的南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数控加工技能培训项目于2024年3月启动,由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联合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实施,吸引了南非多地10所院校的上百名教师参与。项目通过引进中国数控机床、选派中国职教老师赴南非现场教学等方式,助力南非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35岁的曼乎伯来自南非新堡市马朱巴职业技术学院,在数控机床实训大厅,他和几名学员跟着中国老师完成了数控机床检查。“我们每隔一周就会来这里学习,共学习9周。”曼乎伯对记者说,“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案很棒,用生动的语言讲授数控技术知识。课程设置也很丰富,包括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每次结课前还会组织学员们一起讨论,我们的实操水平提升得很快。”
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工业与制造业培训署署长莫克戈特桑表示,数控机床技术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相信在中方相关院校及机构的帮助下,南非职业院校教师的数控技能将得到显著提高,他们将为南非制造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莫克戈特桑说。
南非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出到2030年职业技术类学院在校人数达到250万的目标。中方与南非在多平台、多领域积极展开职业教育合作。来自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嘉宁已连续两年赴南非担任数控机床培训项目主讲教师。他表示,学员们学习热情很高,学习能力较强。在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陆志雷看来,中南职业教育合作已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一大亮点。
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是南非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也成为中南职教合作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中企与南非多所院校联合开展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专业人才培养,培训规模超过1500人次。依托中企在南非承建及运维的风电、光伏等基建项目,中南建立职教领域校企合作机制,不少中企提前“预订”南非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项目实习及派遣赴华进修等形式持续培养南非技术人才。
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副总司长萨姆尔·尊古曾赴中国多地考察,他表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南非与中国的职业教育合作拥有广阔前景。(来源:《人民日报》)
8月2日,驻加纳大使童德发出席非中政策咨询中心举办的加纳主流媒体培训班,就中国式现代化座谈,加通社、加纳广播公司等十余家当地主流媒体主编及记者参加。
童大使结合自身经历宣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鲜明特色和实践路径,表示中方愿同加纳等非洲国家加强治国理政交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等同加“24小时+”经济政策对接,携手推进非洲现代化事业。
媒体人士就中国脱贫攻坚经验、非洲发展道路、中非贸易等踊跃提问,童大使一一耐心作答。活动后,童大使接受媒体集体采访,进一步宣介对非洲建交国家“零关税”等中非务实合作新举措。(来源:驻加纳使馆)
8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任驻科摩罗联盟特命全权大使黄峥抵科履新,科外交部代表、科中友协主席和使馆主要外交官等到机场迎接。
黄峥大使表示,非常荣幸出使科摩罗。中科友好跨越山海,源远流长。在习近平主席和阿扎利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科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上相互坚定支持,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今年是中科建交50周年,也是两国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一年,作为新任驻科大使,愿同科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把握好两国关系新定位,不断延续构建中科命运共同体的“山海情”。
科外交部代表热烈欢迎黄峥大使履新并表示科方高度重视科中关系,将全力支持黄峥大使履职,同中方一道推动科中关系不断深入发展。(来源:驻科摩罗使馆)
8月3日,新任驻几内亚大使孙勇抵达几内亚履职,几外交部礼宾司长德拉梅、双边司长方加穆等几方代表和使馆主要外交官在机场迎接。
孙大使感谢几方热情迎接并表示,很荣幸受习近平主席委派出任第18任中国驻几大使。在习近平主席和敦布亚总统战略引领下,近年来中几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愿同几方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为推动中几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化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德拉梅、方加穆热烈欢迎孙大使履新并表示,几中友谊源远流长,几方高度重视几中关系,将为大使阁下履职提供便利,携手推动两国传统友好不断向前。(来源:驻几内亚使馆)
8月1日,驻坦桑尼亚大使陈明健在达累斯萨拉姆出席东非商贸物流中心开幕式。坦桑尼亚总统哈桑、总统府计划与投资部长姆昆博、外长孔博、桑给巴尔贸工部长沙班、达省省长查拉米拉等4000多人出席,使馆夏少杰参赞参加。
陈大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中坦务实合作成果,强调该项目再次表明中国企业看好坦发展前景,中方将继续同坦方加强投资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哈桑总统欢迎中国企业来坦投资,强调该项目可与坦商实现共同发展,期待该项目为坦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助力实现非洲统一市场愿景。
东非商贸物流中心是中国威海华坦公司投资1.7亿美元建设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将为坦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增加坦税收收入,降低地区贸易成本。(来源:驻坦桑尼亚使馆)
7月31日,驻布隆迪大使赵江平出席布隆迪首批输华咖啡豆发运仪式。仪式由河南国际合作集团布隆迪公司主办,布总统府战略办主任、农业部代理常秘、咖啡局长及中资企业和机构代表等50余人参加。
赵大使表示,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布双方积极落实“十大伙伴行动”,此批咖啡豆是布隆迪首批享受输华100%零关税待遇的产品,中方愿进一步扩大贸易繁荣等举措。
农业部尼云格科代理常秘高度评价布中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促成布隆迪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咖啡行业作为重要外汇来源,是实现布“2040、2060”国家发展愿景的经济支柱。
仪式结束后,首批38吨布隆迪阿拉比卡咖啡豆运往中国。(来源:驻布隆迪使馆)
8月2日,驻肯尼亚大使郭海燕与肯常务副外长辛欧埃共同乘坐蒙内铁路列车赴纳库鲁郡考察,参访与中方开展合作的牛油果加工厂。肯外交部、交通部、贸工部、铁路局、投资管理局等部门官员,纳库鲁郡长、纳罗克和卡贾多郡副郡长及肯专家学者、肯私营部门和中资机构负责人等参加。
郭大使表示,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成功典范。中方愿同肯方密切沟通协调,做好铁路兴城兴业文章,培育蒙内铁路经济带,落实对非洲国家零关税举措,将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务实成果。
肯方积极评价肯中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成果,愿意同中方深化战略对接和各领域合作,期待学习中国经验、进入中国市场,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来源:驻肯尼亚使馆)
7月31日,驻多哥大使王敏到任拜会多部长会议主席福雷,主席府秘书长约翰逊参加。
王敏大使首先转达习近平主席和李强总理对福雷主席的亲切问候。她表示,中多传统友谊深厚,中方坚定支持多方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作为新任驻多大使,愿同多方一道,为深化中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贡献力量。
福雷主席欢迎王大使履新,并请转达对习近平主席和李强总理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表示,多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多哥的支持和帮助,多方愿同中方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见后,王大使接受了多哥主流媒体的联合采访。(来源:驻多哥使馆)